【直通两会】为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履职尽责
1月13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安徽大剧院隆重开幕。开幕会后,3名省人大代表亮相第二场“直通两会”代表委员通道,围绕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力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袁宏永 省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
当好城市安全发展的“科技哨兵和产业引擎”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袁宏永说,过去五年,我见证并亲历了安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安全单独成章前所未有,要求统筹好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这与党的二十大的要求高度吻合。我是从事公共安全研究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作为科研院校代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按照大会要求,从三个方面履职尽责:一是当好安徽省与清华大学的“桥梁纽带和创新平台”,集聚更多的科技资源,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进一步在机制、体制上探索创新,将清华合肥院建设成为先进技术的策源地、高新企业的孵化器、安全产业的支撑平台,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二是为安徽省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克难和投送技术”,合肥是一座创新之城、创业之城,在安徽省、合肥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院在安徽合肥获得了高速发展,在城市安全领域,解决了多项卡脖子、被垄断、核心要素技术的堵点和卡点,未来五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瞄准阻碍安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共性科技问题和堵点、卡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安徽省的高质量安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当好城市安全发展的“科技哨兵和产业引擎”,过去五年,我们以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场景为驱动力,研发形成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清华方案-合肥模式”,获得了国家的肯定和推广,现在每月、每天、每时在保障着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消防等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成为城市安全发展的科技哨兵,与此同时,还带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安全产业,成为了安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引擎;在未来的五年,我们将加快建设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的城市安全云平台,推动城市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重点加快培育形成城市生命线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希望在这个领域获得跨越式发展,为安徽省的高质量安全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朱叶 省人大代表、安徽皖光大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
围绕营商环境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创优公平透明的法治化环境,为市场主体安心经营提供法治保障?朱叶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对安徽省涉及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适时做出审查清单及时修改或废止,做到法治公开透明。二要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的保障机制,从政府层面统筹开展公共政策兑现、政府履约践诺,对违法行政行为集中整治。三要在审判领域,对民企重大案件做到及时审结、执结。特别在破产案件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和管理人职能作用,发挥破产案件的“破产”与“重生”功能,及时清退不符合市场主体竞争的企业,对有可能“重生”的企业予以拯救。朱叶说,作为一名律师,我将积极开展参加“法律服务进万企”“万所联万会”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用法律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大家。
●阚艳 省人大代表、第五七二○工厂党委副书记、厂长——
集聚优势资源助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大飞机看上海、小飞机看芜湖”。芜湖是安徽省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桥头堡、排头兵,近十年来,取得了斐然成绩。就未来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推动安徽省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阚艳说:2021年2月,安徽省成为长三角头部个、全国第三个全域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省份。在此契机下,省市先后出台低空经济专项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低空经济发展。芜湖成立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和低空经济发展委员会,已获批20多个临时空域和临时航线,皖南航空快件转运中心货运吞吐量居于全省前列。
阚艳说,安徽省有良好的低空产业基础优势。低空经济是一种组合型的经济状态,对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安徽省低空经济起步早,如芜湖低空经济始于2013年,芜宣机场落户,开启航空新兴产业“聚集地”和临空低空经济“新发地”的发展布局。目前芜湖已形成涵盖航空新材料、通航整机、临空经济、低空运营等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芜湖航空产业园基本实现“不出园区便可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
安徽省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从全国旅游资源分布看,安徽省旅游资源居于全国前列,这是发展低空旅游的先决条件。从这点来看,安徽省除了在“低空+服务”上大有可为,在“低空+旅游”等方面也有广阔空间。
其次,就是要加快产业链细分领域拓展。如依托安徽省驻地军工企业能力、技术等优势,强化军民融合作用发挥,助力低空经济发展。比如以军用航空装备研产修、空天新材料研制等为突破,推动航空器研制及支撑配套产业发展。要瞄准通用飞机、无人机等整机项目,发挥其聚集性和带动性作用,链接好上下游服务配套企业,实现产业聚集,形成产业发展优势,发挥好产业辐射带动作用。(记者 张燕)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