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芜湖主体功能区规划出炉!未来城市核心在这儿……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官方!芜湖主体功能区规划出炉!未来城市核心在这儿……
9月3日,芜湖市人民政府在官网上
以及构建空间治理体系中的关键性作用
推动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
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核心优化区、
《芜湖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导全市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的
下面,小编从文件中挑选一些亮点为大家介绍接下来芜湖将如何发展!
民生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用地保障有力,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集中,存量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和盘活力度加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生态用地比重不断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全市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19.50%,亿元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降至0.27平方千米。到2030年,构建形成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空间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总量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壮大。到2020年,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构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到2030年,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大气环境明显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进一步提高,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土壤清洁率逐步提升。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上级考核要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以上。到2030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统筹。各主体功能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人均财政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8000元。到2030年,形成资源与成果共享、保护与收益对等的区域统筹格局。
初步构建符合主体功能区建设需求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保护和绩效考核等制度,探索建立多规合一协调机制和绿色生产生活模式,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到2020年,初步构建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体系,到2030年,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确立并实施。
构建“一主四副七节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一主”:即“芜湖主城区”。是芜湖现代化滨江大城市的核心区,承担全市乃至皖江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高端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在全市新型城镇化格局中起到重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副”:即无城镇、湾沚镇、繁阳镇和籍山镇。是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副中心,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的县级集聚核和服务中心。在全市新型城镇化格局中起到传导主城辐射力、辐射和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
“七节点”:即高沟镇、襄安镇、石涧镇、六郎镇、荻港镇、许镇镇和弋江镇等七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功能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市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城乡统筹的纽带,也是就地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
——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构建“一核两轴双翼”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
“一核”:即“主城现代产业发展核”。主要位于主城区北部,以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综合保税区、安徽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为主体。依托主城区科教优势和各开发区制造业基础,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形成全市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区和辐射源。重点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壮大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航空、微电子(汽车电子)、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大数据及产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新型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及检验检测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现代生活性服务业。
“两轴”:即“合芜宣产业集聚发展轴”和“沿江产业优化提升轴”。“合芜宣产业集聚发展轴”以合芜宣高速串联江北产业集中区、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等发展载体,向西跨江连接合肥都市圈,向南经宣城对接杭州湾经济区。是“主城现代产业发展核”的拓展带、全市先进制造业布局的集聚轴,也是我市参与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重点加强与周边区域要素交流和产业合作,近期重点布局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电子电器、通用航空制造等产业。“沿江产业优化发展轴”主要位于长江干流岸线南侧,串联安徽繁昌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等开发区和荻港、孙村、新港等镇,是全市建材、铸造等资源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密集带,是我市对接沿江上下游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区。通过产业高端化发展、绿色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实现园区、企业、项目“三个高质量”。近期重点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智能装备转型,资源型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传统港口服务向现代临港产业转型。
“双翼”:即江北的“高沟—无城—石涧发展翼”和江南的“许镇—籍山发展翼”,是全市新型工业化格局在纵深方向的延伸。“高沟—无城—石涧发展翼”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集群。“许镇—籍山发展翼”重点发展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及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构建“一圈两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一圈”:即“近郊都市农业发展圈”。环绕主城区布局,利用毗邻主城区优势区位,加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和产业融合,实现传统种养业升级。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业。
“两区”:即“江北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区”和“江南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区”两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区域。江北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区主要位于无为县中部、北部,是重要的粮油作物主产区、果蔬生产区和粮食安全保障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利用丰富的水系和湿地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江南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区”主要位于芜湖县南部、南陵县中部、繁昌县东部,发挥水土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优质水稻、蔬果种植、规模化水产养殖和水生菜种植、苗木花卉等产业。融合发展采摘体验、蔬果配送、休闲观光农业等。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带两屏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
“一带”即“沿江水生态保护带”。由长江干流水体及龙窝湖湿地、黑沙洲、天然洲、曹姑洲等滩涂湿地、江心洲、滨水带组成。该区域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功能突出。保护与开发矛盾相对突出,是长江大保护和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区。
“两屏”:即“西北山水生态屏障”和“西南山水生态屏障”。“西北山水生态屏障”由无为县西部青苔山、天井山、万年台等山体连绵带及竹丝湖等河流湖泊水网绿地组成,“西南山水生态屏障”由繁昌县与南陵县西南部五华山、马仁山、西山、小格里、何湾—象山、寨山—红花山等山体连绵带及水网绿地组成。两屏是全市森林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和水源涵养林区,也是矿山治理重点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承担着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要功能。
“多廊”即:青弋江、水阳江、青安江、漳河、裕溪河、荆山河、西河、峨溪河、泊口河等河流及其串联的湖泊水库、林带绿地构建的生态绿廊,多廊交织形成覆盖全市的生态网络和生态节点。该区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休闲绿色和生态安全廊道。
基于国土综合评价,统筹全市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生态安全等空间发展格局,在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基础上,将国土空间细分为五类主体功能区,即核心优化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集聚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区、生态涵养区和禁止开发区域。
核心优化区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出现阶段性饱和的区域。该区域要率先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空间开发方式,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程度,适度扩大生态空间。
新型城镇化工业化集聚发展区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的区域。该区域可以进行工业化城镇化集聚开发。
现代农业发展区是指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具有较强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的区域。该区域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生态涵养区是指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该区域必须以生态系统保护、生态产品生产和生态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应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各类主体功能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和主要方向不同,支持重点不同,其蕞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区域永续发展。
注:各分区面积按镇(街道)面积统计,均未扣除禁止开发区、开发区面积。
带动全市、辐射全省的金融商贸中心、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载体。传承历史文化、彰显江城风貌的标志性区域。具有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示范区。
优化功能布局。转变国土开发方式,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以盘活和调整存量建设用地为主,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推进土地立体开发和混合利用。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交通,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城区快速路网和停车场建设,打通老城区支路“微循环”,优化行人过街通道系统,建设公交都市。
优化产业格局。加快“退二进三”,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建设富有江城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区。
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重点地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全市人口的重要承载区;承接产业转移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面向区域的现代服务中心;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引领区。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建设现代制造业体系、提升现代服务业质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新型城镇化工业化集聚发展区是全市产业和人口的主要承载地区,按照产业基础和拓展方向,可将新型城镇化工业化集聚发展区细分为东北片区、南沿江片区、江北新城片区、无为片区和南陵片区。
1、东北片区。包括镜湖区的荆山公共服务中心、方村街道,鸠江区的湾里街道、官陡街道、清水街道、四褐山街道,弋江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龙街道、白马街道,芜湖县的湾沚镇、六郎镇、花桥镇,以及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万春街道、龙山街道)、芜湖综合保税区、安徽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发展指引如下:
充分发挥区内产业基础和创新要素资源优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依托芜湖通用航空机场、芜湖港、皖赣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造具有水运、陆运、空运三大主体联运优势的现代物流网络。
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融合,促进产业功能、生活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相互渗透。
推进方特系列主题公园、新华联等文化旅游集群建设,全力打造“欢乐芜湖”城市品牌,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中心。
2、南沿江片区。包括三山区的三山街道、龙湖街道、保定街道、高安街道,繁昌县的繁阳镇、荻港镇、新港镇、孙村镇、峨山镇,以及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安徽繁昌经济开发区,发展指引如下:
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和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集交易、仓储、配送、运输及配套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
强化龙窝湖城市生态绿核地位,打造龙窝湖湿地公园,推动城市组团间生态廊道建设。
3、江北新城片区。包括鸠江区的沈巷镇、二坝镇、汤沟镇、裕溪口街道和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发展指引如下:
依托芜湖市主导产业和江北产业集中区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化与芜湖市中心城区、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发挥鸠江区拥江区位优势,抢抓“两桥一隧”建设机遇,全力推动江北新城建设。
回复关键字“城市规划”查看《芜湖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全文
依托汤沟马圩农业科技园、沈巷高效农业产业园等载体,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4、无为片区。包括无为县的无城镇、石涧镇、福渡镇、十里墩镇、襄安镇、泥汊镇、高沟镇,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高沟电线电缆产业园)。发展指引如下:
依托无为经济开发区、高沟电线电缆产业园、石涧新材料产业园和无城羽毛羽绒产业园,着力打造电线电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加工与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羽毛羽绒等产业。
紧抓芜湖跨江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新芜湖。
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扩容提质。
5、南陵片区。包括南陵县的籍山镇、许镇镇、弋江镇和安徽南陵经济开发区,发展指引如下:
积极拓展籍山镇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建成市域城镇化副中心。
加快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电子信息及智能终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培育电商、养老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物流、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水稻、油菜、专用品牌粮食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着力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农产品供给和加工生产的重要保障区域,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主要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功能。该区域是生态安全屏障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重点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水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产业、治理矿山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
承担保障生态安全和文化资源的重要功能,是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保护地,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障饮用水水资源安全、保护江淮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和关键区。
按照依法管理、强制保护的原则,实施严格的分类管制措施;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与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饮用水源地。
无为县:芜湖市域副城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南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
芜湖县: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芜马城市组群的次中心城市,市域绿色协调发展新城区;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示范区,皖江城市群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乡村风情体验地和泛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
繁昌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城镇;沿江客货集散与交通物流的重要节点城镇;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基地;芜湖市山水宜居业游副中心城;芜湖南部生态屏障,皖南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南陵县: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国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芜湖市域南部副城,皖江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都市生态休闲会客厅。
市辖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创新创业先行区,安徽省创客之城、欢乐之城,全市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跨江发展城市。
国家级开发区和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
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主引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市创新发展和产城融合的示范区。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综合保税区、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等。
二、自然文化遗产和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
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
八、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