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芜湖明确2021年完成这些项目建设!10月投入使用
蕞近芜湖轨道交通一系列的大动作让许多小伙伴们兴奋不已,但你知道吗?芜湖不仅抓交通、忙城建,还谋划着一件大事。那就是2025年建成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2021年完成多个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市游泳跳水馆等重点项目建设。2021年完成市奥体中心维修保养、市奥体中心田径足球场、鸠江区大阳垾体育公园二期、繁昌区全民健身游泳馆等重点项目建设。2022年完成市奥体中心索膜飘蓬改造、繁昌区全民健身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市游泳跳水馆、市全民健身中心、市青少年体育学校搬迁安置等工程建设,力争2024年底前完成。
持续推进体育设施进公园。2021年实施市赭山公园健身设施品质提升工程,10月份投入使用;力争12月底前实施芜湖围棋棋院建设工程。2021年10月底前完成市神山体育生态公园塑胶健身步道和休闲运动场品质提升工程,2022年完成市神山体育生态公园户外运动场和停车场建设工程。到2025年底,全市市区公园基本配建体育设施。
着力构建市、县市区、镇街、行政村(社区)四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0-15分钟健身圈”。2021年10月底前在鸠江区试点建成城市社区“5分钟健身圈”。推动各县市区整合边角地、低效地等闲置土地资源,“见缝插针”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小型冰雪运动等健身设施。
2021年全市建成178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到2025年底,各县市区“五个一”体育设施工程建成率达到100%,镇街“三个一”体育设施工程建成率达到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66平方米。
市级以市奥体中心体育场馆设施为依托,加快建成集聚效应强、服务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各县市区要立足辖区定位,梳理可用于建设的各类商业设施、厂房、仓库等城市空间和场地设施资源,重点打造商业空间载体型体育服务综合体。探索社会化多样化建设运营方式,拓展群众身边的高品质健身休闲空间。
共建共享学校体育设施。制定关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对公众安全有序开放的范围、条件、对象、时间及开放办法等,积极探索和建立长效机制。
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在老旧小区改造方案中对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明确按标准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体育部门负责新建住宅小区群众健身相关设施的专项验收,验收结果纳入综合验收内容,同时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验收。
建设覆盖全市的“乐动芜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运用互联网、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全民健身政务办理、文化宣传、电子地图、体质监测、赛事活动和健身指导等智慧服务。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所导入大数据、云转播、VR、AR等科技元素,构建体育健身新生态。围绕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面临的困难,提升体育场馆等领域的“智慧助老”服务水平。
提供更多时尚、个性、品质的消费选择。推动“三大球”、路跑、冰雪、击剑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项目产业化发展,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开发更多舒适、融合、智慧的消费场景。以完善设施配套、新增体验功能、嵌入文旅科技等元素的方式,推动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生态公园、体育产业集聚区等消费场景的创新升级。营造更加安心、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平台渠道,培养大众体育消费粘性。鼓励各县市区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优化体育消费促进政策,借助全民健身日、大型体育赛事、购物节、旅游节等活动,充分释放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激发体育消费热情。
推动体医融合发展,深化弋江区体医融合试点经验推广,出台关于促进“体医融合、资源共享”相关实施意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实施健康促进行动,推动健身运动进机关、进社区、进镇村、进学校、进企业,推动各县市区探索建设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中心。以智慧健康驿站、体质监测站为载体,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等运动健康服务。落实学校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让每位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
到2025年底,全市经常参加锻炼人数比例超过42%,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
积极申办、举办全国击剑冠军赛、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全国围棋之乡围棋比赛、芜湖马拉松、铁人三项、电竞等国内国际有影响力、高品质的体育赛事活动,丰富节假日体育供给,让群众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欣赏精彩赛事。全力办好2021年芜湖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各县市区2021年分别举办2场社区运动会。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积极申办全国和长三角区域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升“一市一品,一县(市、区)一品”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能级。每年举办不少于1次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会,举办不少于3次单项全民健身赛事。
开展冰雪运动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鼓励依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冰雪旅游节、冰雪文化节、冰雪嘉年华、欢乐冰雪季等冰雪健身项目。扩大溜冰、滑板、轮滑、旱地冰壶等类冰雪运动项目的开展,推动冰雪运动向四季拓展。到2021年底,完成10万人参与冰雪(类冰雪)运动的目标,到2025年底,完成60万人参与冰雪(类冰雪)运动的目标。
推动“三大球”、路跑、冰雪、击剑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项目产业化发展,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开发更多舒适、融合、智慧的消费场景。以完善设施配套、新增体验功能、嵌入文旅科技等元素的方式,推动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生态公园、体育产业集聚区等消费场景的创新升级。借助全民健身日、大型体育赛事、购物节、旅游节等活动,充分释放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激发体育消费热情。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