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的
张孝祥与镜湖故事是产生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广泛流传于芜湖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它记录了南宋著名诗人张孝祥捐田造湖、蓄水防涝、造福桑梓的一段历史。芜湖地区沟塘纵横、水系发达,平均海拔仅为6-10米,东北高、西南底,地势低洼,丘阜林立。宋代,在鸡毛山小高地上建立了夯土型芜湖古城。南宋初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兴起,大举南下。江淮之间烽火狼烟、生灵涂炭。公元1143年(绍兴十三年)为避战乱,12岁的张孝祥随父张祁从世居历阳乌江(今和县乌江镇)鸡笼山举族南迁至芜湖城西之升仙桥西(今长街状元坊),聚族而居。其时,芜湖城西一带,南邻青弋江、北依赭山、西靠范罗山、东为城池高地,乃三面高地环抱之中的一片水乡。在此,张家拥有数百亩田地,是远近闻名的耕读之家。少年的张孝祥在这岗阜水乡的环境中开始了读圣贤书、走科举路的人生旅途。23岁时张孝祥科举及第,走上了为官从政之道。张孝祥是一个胸怀报国之志、心系百姓疾苦的文人,他务实敢为、为政有治绩;然其生性耿直“立朝抗论,与人主争是非,不允不已”难以为朝廷所容纳,数次被贬。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孝祥头部次罢官回芜,面对本地“两般种田一般苦,一处祈晴一祈雨。去年水大高田熟,低田不收一粒谷”的农业生产状况,捐出了自家良田百亩,挖掘成湖。人工湖开凿成功后,他将此湖命名为“陶塘”,以志其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崇敬之情。“陶塘”即为今天的镜湖。从此,镜湖——这片人工湖伴随着芜湖这座城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调节生态、发展经济、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为芜湖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孝祥捐田造湖的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极高的人文价值,它包含了芜湖传统文化的多种优秀元素,即:“天人合一”的质朴生态意识和实用主义的美学观,以及芜湖人民敬德扬善的积极价值取向;具有脍炙人口的感染力和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极的社会伦理价值,是芜湖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遗产。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镜湖细柳”系古“芜湖八景”之一,历来“为邑中风景蕞佳处”。
镜湖原名陶塘,位于市区中心,蕞繁华的步行街旁,分东西两湖,水面达二百余亩,由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因其水清可鉴,形似圆镜,“水惟不竞形俱鉴”,故名“镜湖”。镜湖依赭山,傍弋水,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名人题咏者不可胜计”。春和日丽,千株绿柳,万条柔丝,低垂摇曳,倒映水中,恰似一幅天然水墨画卷。泛舟湖上,如置身山水画中。蒙蒙春雨中漫步烟雨墩,但见一湖烟雨,满堤烟柳,确有“鸠兹烟水地”、“人在小蓬莱”之感;
1876年芜湖开埠通商后,成了我国四大米市之首。李鸿章的亲族们从老家合肥纷纷来芜湖发展,他们大量投资房地产的同时,沿“陶塘”修桥,随坡筑路,环“陶塘”修建楼台亭阁,栽花植柳,堆假山,建亭榭。这其中,被誉为芜湖“邑中风景蕞佳处”的陶塘四周,几乎被李鸿章家族掠为私家花园,特别是陶塘西南角,靠近大马路(今中山路)一带,大片土地被竹篱围住,不许百姓入内,这片土地是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的私地,名曰“李家花园”。
这处李鸿章家族的“李家花园”,也就是后来被老芜湖人所称的“大花园”,又曾叫“李公园”。当时,园内有假山石、有紫藤架、有围绕小路的冬青,靠陶塘边有一条幽静的小径,覆盖着浓浓的柳荫,还有一道木桥伸向陶塘里的一块小岛,即烟雨墩。每年七、八月,大花园还举行“孟兰胜会”,白天僧人拜祭,钟鼓喧天,晚上陶塘里浮着一盏盏纸扎的荷花灯,里面燃着小蜡烛,照映满塘。
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长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濒临长江的芜湖城也未能幸免,大花园遭受洪水的洗劫,院内所有的花木都侵毁了,仅剩下光秃秃的一大片荒地。从此那些玩武术的、卖草药的、小吃摊点等,也就各自占地,作为栖身之处。直至五、六十年代,大花园还是芜湖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有小戏院(唱芜湖地方戏“倒倒戏”),有玩杂耍的(马戏、武术),还有说大鼓书的,打“康乐球”的,大花园集中了许多芜湖小吃摊点,节假曰大花园里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蝶恋花(怀于湖)》朝代:宋代;作者:张孝祥
恰则杏花红一树。捻指来时,结子青无数。漠漠春阴缠柳絮。一天风雨将春去。
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桃,更是寻芳处。绕院******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
表现了词人对故乡的一片绵邈深爱之情。
一直在芜湖长大的南宋高宗时状元张孝祥,是词界高手,写到家乡的风物,笔底尤是流光曳彩,飞红铺绿,淳厚温馨里透出绵绵不尽的情谊,教人读了无法不心驰神往。
一树杏花,三五日过去,便结子青无数。满天飞絮,风里飘着细雨,春天已尾声……如此美好时光,不能不有所留连,芍药花繁、樱桃红透之境,“更是寻芳处”。
如果没有对故乡的一片绵邈深爱之情,又焉能写出如此温婉动人的好词……然而,如同“一天风雨好春去”,天妒英才,张孝祥还没有回到烟柳笼翠的镜湖边,没有能亲眼看到他栽下的绕院三百亩的荷花,竟因病溘然逝去。
“留春伴我春应许”,似乎是一语成谶,让后人为之不胜叹息!要感谢张孝祥捐田造湖,方有今日之镜湖,让我们这座滨江城市更显美丽无限、余韵无尽。从那以后,镜湖便成为江城蕞有名的去处,无论是迎来送往的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来这里休闲、玩赏。伴随着镜湖之水并为之增色的是那无边的烟柳,元代时芜湖县令欧阳玄将“镜湖细柳”定为“芜湖八景”之一。
明清之际,达官富豪争相来镜湖边修建楼堂馆所、亭台廊园。今日我们漫步于镜湖之畔,绿柳如丝,波光明媚,云影徘徊,花木葱茏中,但见烟雨墩、柳春园、观岚亭、迎宾阁掩映其间。
宋朝张孝祥1162年前遭两次罢官原因
1154-1159年的五年中,张孝祥官居临安,接连异迁,直至升任为中书舍人,为皇帝执笔代言,平步青云之态,难免遭人嫉妒。汪彻一纸弹劾,使其丢官外任。
镜湖位于芜湖市中心,与著名的中山路步行街毗连。由大、小镜湖水面230亩组成。大镜湖俗称“陶塘”,小镜湖俗称“汪家田”。由宋代词人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每当夕阳西斜之际,赭山与湖水相映,亭形塔影,湖光山色,水平似镜,“镜湖”因此得名。湖旁“镜湖细柳”为“芜湖十景”之一,每到夜晚华灯初放,通夜彻明,湖上泛舟,又是一番景色。
网友对于“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的观点
[宋代]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8倪静文老师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张孝祥与镜湖故事是产生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广泛流传于芜湖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
因敬慕南宋张孝祥捐田筑湖、泽被后世之功德,曾在镜湖南岸来佛亭隆重祀之,亲书“归去来堂”额,同时环湖广种垂柳,名曰“留春园”。
14:00~15:00 历史讲堂】湾沚与张孝祥的故事历史讲座 6月18日 14:00~14:40 【绘声绘色】经典童话《木偶奇遇记》绘本导读活动 15:00~16:00 【肆玖影院】高分纪录片《史前星球》第三集观影...
宋朝张孝祥1162年前遭两次罢官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