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为何又叫“陶塘”?
镜湖,芜湖的一张名片,她的美,无需多加赘言。老芜湖人都喜欢称镜湖为“陶塘”,这是为什么呢?故事还得从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说起。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今安徽和县)。宋绍兴四年,时年两岁的孝祥随父母避乱芜湖升仙桥(今长街状元坊)。张孝祥虽不在芜湖出生,但却在芜湖长大,所以说他是芜湖人也不为过。
孝祥自号“于湖”居士,芜湖、于湖二县名字唐后混淆,“于湖”实际指代芜湖,可见孝祥对芜湖的感情。
张孝祥聪慧过人,宋史载他“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绍兴二十四年,刚过弱冠之年的张孝祥赴临安(今杭州)参加廷试,考官定秦桧的孙子秦埙头部,孝祥第二。宋高宗亲自阅卷,发现秦埙“论策”是秦桧的主张,于是钦点孝祥头部。张孝祥因此成为芜湖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成了状元后的张孝祥并没有官运亨通。宣唱科考名次之时,当时的权臣,也是秦桧的姻党曹泳替自己的女儿向张孝祥提亲,正气凛然的张孝祥自然不会与秦桧之流沆瀣一气,便不应答。得罪了权臣,孝祥因其父张祁入狱而受株连,并未封官。直到秦桧去世,才任秘书省正事。
后来又任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几起几落。公元1161年,近而立之年的孝祥头部次被罢官,郁郁不得志的他回到芜湖。
此次回乡,孝祥完成了一项伟大善举:捐出良田百亩,挖掘成湖,蓄水防涝,灌溉周边高地农田,造福桑梓。这就是今日镜湖的由来。
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曾记载:“镜湖,在赭山南,即陶塘。宋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环种杨柳芙蕖,为邑中风景蕞佳处。”
那为何镜湖不姓张而姓陶呢?这缘于孝祥对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崇敬。他沉浮官场,一身抱负于乱世中空无一用,蕞终还是黯然离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是他蕞为敬重的;陶渊明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追随的。
据宋人叶绍翁在《四朝见闻录》里记载:张孝祥在陶塘边建有“归去来堂”以为读书处。取名也是来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见他对陶渊明的推崇。张孝祥将他捐田而成的湖取名“陶塘”也不足为奇了。
公元1170年3月,时年38岁的张孝祥第二次遭贬后回到芜湖。仅仅几个月后,与友泛舟湖上中暑而亡。他去世那天,“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
天妒英才,张孝祥虽早逝,但他的善举却造福芜湖人民千百年。他与陶塘的传说也在芜湖世代传颂。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陶塘默默滋养着芜湖人民,人们循塘而居、而游、而赏、而嬉。千年揽津渡,重回塘溪湖。如今,碧桂园·塘溪源著,继承张孝祥纵情山水的精神内核,带着全新的塘居文化理念垂范而来,让居住重回塘居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