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繁昌区探路数字乡村建设经验
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芜湖市繁昌区自2021年6月被列入安徽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之后,加速推进数字化建设进程,不断提升农村信息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应用水平,将“数字化”嵌入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宜居生活等方方面面,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助力繁昌区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农村居民信息科学普及程度不高是当前制约数字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一直以来,繁昌区以弥补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硬件设施能力为重点,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速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数字化在乡村的普及和应用,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科学布局、规划引领。繁昌区委区政府迅速反应、高位推进,科学布局全区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结合《繁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智慧繁昌建设规划总体方案暨2021-2022年建设计划》等,编制《繁昌区数字乡村建设规划(2021-2025年)》,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实施步骤,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并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科学调研繁昌区实际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制订印发《繁昌区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21个牵头单位组织实施七大类24项44子项重点任务,完善协调机制、压实各部门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
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繁昌区加快推进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实现光纤入户村村通、4G网络、数字电视网络全覆盖。积极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制定《2021年、2022年芜湖市繁昌区5G发展工作要点》,明确到2021年底,全区完成5G基站建设263个。
“5G”技术的推广也为繁昌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2020年,繁昌电信与马仁风景区合作实现了5G+VR实时观景,为广大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据介绍,下一步,繁昌区将加大“5G+智慧农业”推广力度,积极推进无人机施肥施药、北斗导航终端系统在机插秧等环节的应用及数字化加工包装车间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进程。
加快科普、培养人才。扩大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普及面、培养数字化建设相关人才是数字乡村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繁昌区大力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水平和能力,精选平铺中心小学、繁昌五中两所乡村学校参加省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工程试点,达标率达100%。
为加快电子商务等业务的发展,繁昌区多次开展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春谷杯”职业技能竞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培。围绕农民工创业需求,推进农民工创业载体建设,截至目前,繁昌区已拥有倍思科创园、磊宇创业园、诚实农民工创业园、网投电子商务4家农民工创业载体,为农民工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运营环境和优质孵化服务。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近年来,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数字化经济的兴起带来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繁昌区结合资源禀赋优势和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项目实施,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培育新动能。
提升产业质效。2021年5月,繁昌区宏庆米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合作,在平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第三代智能农机为切入点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种植示范区,打造耕、种、管、收、储、运等全程无人化的区域特色智慧农业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面积共500亩。
“无人农场将使用无人收割机、无人拖拉机进行耕种管收,与传统作业相比,更加精确化、精细化,也能提高稻田品质。”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姬明杰介绍说。无人农场就是要以实现全场景无人化、自动化、精准化作业,来保证作物的高产、优质、生态、安全。
数字化建设助推产业大发展,受益的不仅是种植业,繁昌的养殖业也早早地走上了数字化管理转型之路。在繁昌区汉世伟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分析师了解到,公司的生猪养殖从喂料、进水、温度湿度控制到粪便收集已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目前公司职工仅40余人,但每年的仔猪产量却能达到10—12万头。
培育优势产业。繁昌区立足优势产业,大力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生产经营主体,其中,溜溜果园集团公司已建成梅休闲食品数字化车间,华强禽业、天旺养殖也陆续开展智慧家禽养殖。
“通过青梅物联网平台,可以直观地看到没块地的长势情况,也能精准地分析病虫害和土壤营养状况,真正实现精准施肥、治虫,真是太方便了。”位于荻港镇桃冲村的昌宝果蔬种植有限公司股东陈勇表示。为壮大青梅特色产业发展,今年下半年,物联网智能设备已经覆盖了包含昌宝果蔬种植有限公司在内等3家青梅种植基地,通过“环境监测”+“精准控制(肥、水、药)”+“品质测评”+“产品质量追溯”,实现青梅生产数字化模式,大幅度提升青梅品质与价值。
不仅是青梅产业,繁昌智慧“芜湖大米”项目已覆盖8个水稻示范种植基地,面积达1万亩,基地依托气象观测、虫情测报、土壤检测等设备,实现生产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目前正在建设的1000亩数字农田示范基地,探索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将实现水稻生产的全过程物联网的测控和可追溯,预计2022年3月完工。
助力品牌化建设。为提升优质农产品000061)的知名度,繁昌区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加速品牌化建设。目前已建成区级农村电商数字服务中心,完成5000平方米(含前后装卸快递区)的区级电商仓储物流分拣配送中心建设,打造了覆盖区、镇、村三级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和农村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截至11月底,繁昌区已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74个,打造了“繁花食锦”“春谷郡”区域公共品牌,全区农村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5.9亿元。
“数字乡村”建设同样也是民生工程、惠民工程,不仅能有效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时也能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方面面为群众生活带来便利。
政务服务更高效。“我们在完成省市级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开辟了繁昌服务专区,针对繁昌区居民重点关注的求职招聘、水电费缴纳、图书馆预约等也实现‘指尖服务’,蕞大程度方便群众。”繁昌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工作人员朱强介绍。
让数据多跑路,老百姓603883)少跑路甚至不跑路,这是数字化建设在政务服务领域运用的蕞终目的。繁昌区依托“皖事通办”平台,完成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事项上线小时不打烊服务地图应用,实现全区107个政务服务场所,80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服务地图“手机办”,并在区、镇大厅购置自助设备,推行“自助办”;完成政务服务网单一事项“蕞多跑一次”流程设置,实现线上房屋买卖、 建设项目、就业创业、企业经营等179项“办好一件事”场景化主题套餐服务和2887项“一件事导办”服务。
乡村治理更智慧。数字化的发展犹如给乡村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有效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作为安徽省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试点县区, 繁昌区聚焦小微权力,高水准布局平台建设,上线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APP,群众在平台输入身份证号即可登录在线投诉、查询小微权力清单等,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访问20万余次,公开信息800余条,收到投诉事项31件,办结29件。
另外,为织牢群众防护网,建设平安乡村,繁昌区加速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今年以来,“雪亮工程”视频资源已帮助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80余人,并在走失人员查找等救助类警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服务更贴心。不用跑路就能享受远程医疗服务;乡村学校也能共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子***远在外地也能随时监测家中年迈父母的身体状况……数字乡村的建设让繁昌区群众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截至目前,繁昌区共投入资金约580万元完成远程会诊、远程影像中心、分级诊疗等系统建设,实现安康码与区内公立医院互联互通、完成区域远程心电系统升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平台升级改造等项目;全区已建成智慧教室112个,所有乡村学校均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并接入芜湖智慧教育平台、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等,与省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依托芜湖援通智能化养老服务中心,繁昌区财政按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100元、80岁以上每人每月300元标准发放电子服务券,为城乡低收入、空巢、“三无”等老年群体开展家政服务、助急、助医、精神慰藉等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
“本年度,我们已经为5070位居家老人提供测量血压、推拿******、代购服务等24012次。”繁昌区智慧养老监控指挥中心负责人胡敏介绍说。下一步,繁昌区将建设集全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居家养老呼叫中心、养老展示、居家养老服务和嵌入式养老机构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体,为满足条件的老人提供更为全面、贴心的服务。
通过半年多的发展,繁昌区的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拉开了帷幕、打下了基础,在高标准基础设置建设、高质量引领产业发展、高水平提升乡村治理环境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经验做法。下一步,繁昌区将加速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建设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