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筑】芜湖市弋江区新型工业园区目丨孟建民本原设计
2023年8月,MENG建筑创作院(深总院)中标芜湖市弋江区新型工业园区方案及初步设计项目。项目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红花山北侧、芜铜东辅路东侧,毗邻芜铜线铁路。作为芜湖市高标准厂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背景下的标杆项目,其未来将导入相关产业资源,打造彰显生产、生活、生态的新型工业园区,为芜湖市的制造业提供坚实支撑。该项目也是团队工业上楼项目经验在异地的再次实践。
设计团队从解决“工业4.0园区规划设计痛点”入手,提出设计思考:
1. 项目用地距离城市功能较远,启动区规模有限,如何引领示范?
2. 产业蓬勃发展,如何打造具有芜湖特色的高品质工业上楼?
3. 产业生活不成熟,如何营造优质产业基础?
4. 项目规模大,产业定位未聚焦,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针对这四个问题,我们基于过往丰富的工业上楼项目经验,提出了“生态型立体高产园区”的设计理念。在集约发展、山水聚落、三生融合、弹性推进四个方面提出了系统化的设计策略,打造又一工业上楼的标杆项目。
方案通过控制各组团规模,紧凑高效布局,形成组团化的山水聚落,并可依据市场反应灵活的进行分期开发,结合景观生态轴,形成渗透公共空间,连通城市与周边。C型中央绿轴成为贯穿整个园区的绿色纽带,与城市公园有机融合,营造出大量公共空间并延伸至各功能组团,提高园区活力。
借由场地内公园景观优势,沿园区中央生态公园,周边设计活力配套街区,满足园区日常生活配套需求外,吸引周边市民消费,共同营造生态人文活力的场所,打造亮点工程。
区别于传统园区将办公与配套和厂房部分分开分散设置,我们设置了立体圈层模式,将园区模块在水平及垂直方向按使用需求叠加,丰富园区功能层次与互动;设置人货分离、人车分离打造高效、舒适的交通体系;以二层漫步人行系统串联园区各功能空间,提升园区品质与效率。在共享性、交流性、使用效率等方面满足现下及未来的产业需求。
▲ 传统园区与混合模式的现代园区对比
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及需求,我们将园区分层处理:将底层归还给城市及市民,打造乐活园区;整个园区从下到上, 公共度递减,私密度递增,适配企业的规模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增,使用人群各取所需,蕞大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首层街区既设置了特色的商业配套服务,配套首层为6m 层高。同时平台下设计了大量的灰空间,容纳不同的休闲、消费、活动等功能,传递人文关怀。底部到顶部三个生产模块有机联系、相互促进、联系紧密,形成系统化的、立体复合的以产业核心生产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产业园。
功能的复合性与多样性是园区发展的产业基础,多元的功能互相配合互动,激发园区高效运转,为园区产业提供有力的加速平台。
园区融合综合楼、居住、配套等复合功能,满足园区城市生活全要素功能。我们将构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场景,注重园区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生产空间高质、生活空间便利、生态环境优美,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及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
我们将园区分为若干个组团进行布局,可根据开发时序,进行弹性规划与推进,应对未来运营与招商的不确定性。设置通用H型标准厂房,整体采用标准化柱网及单元模块的方式,蕞大化为未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可能。可生长的单元模块,可研发可生产,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在后期开发中可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化设计,以此来适应开发时序及未来进驻企业的不确定性。
“工业上楼”并非简单的工厂平面叠加,而是一套科学系统的工程,我们经研究分析,“工业上楼”项目应至少兼顾以下功能性要素,同时注重交通效率,提倡高效货运、人车分流。
我们通过集约化的规划策略,结合中央生态公园,方案将更多的生态空间释放给公共空间,围绕各个组团形成南北贯通的生态环廊,蓝绿交织;通过错落布置塔楼高度,优化片区天际线,提升园区形象。通过多层次的立体连接,设计带来一座无边界的产业之城、一座链接湖园的绿色之城、一座交织复合的立体之城、一座面向未来的智慧之城。
芜湖市弋江区新型工业园区启动区项目方案及初步设计项目
建设单位:芜湖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MENG建筑创作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团队:陈恒生、钱铖、徐昊、丁彬、邱红霞、萧珠鹏、敖嘉雯、魏兆琬、赵紫怡、范途喻、胡佳妮、梁威豪、张鋆恒、黄青松、黄显雯、梅寒锐
商务团队:于海泳、沈招燕、张露、陈楚香、方佳敏
初步设计单位(联合体):中铁时代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