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古镇:留住芜湖六百年老时光
“月上西河,树影婆娑,我在古镇的小客栈里回味生活。弯曲的青石板路写满了岁月蹉跎,古老的回廊窗棂仿佛神秘的笑涡。噢西河,西河,你从我的眼前流过,也从我的心中流过;噢西河,西河,六百年的往事扑面而来,听河水轻轻诉说……”伴随着这悠扬婉转的歌声,好似让人忘记城市喧嚣,一瞬之间,回到那淳朴的岁月。舀一勺门前的青弋江水,洗去一路的风尘。老码头停留片刻,画帆前留下倩影。青石板的古街上,踟蹰着。看那远去的背影,渐渐陌生了视线。这里的画廊,艺术的天堂,览物之情,流淌岁月的芬芳馥郁。这里是新四军三支队战斗过的地方,一代英魂的风采,让这片土地更丰满。这里的城市记忆馆,一件件老物件,记录岁月的痕迹,留存记得住的乡愁。这里的民俗展示,竹编、铁艺、捕鱼,留下一串串乡情,展现一个个传统手艺。
西河古镇是一座安谧宁静的江南古镇,位于芜湖县红杨镇,坐落于青弋江西岸,故名“西河”。早在明朝隆庆年间,水路交通便极为发达,往来船只常序泊于此打尖歇宿,当时就已成为上游山区竹、木、柴、炭销售和下游粮商进行粮食交易的流通要道,是曾经的古渡和商埠。
“古镇老街以旱桥为界,分为上街头和下街头,上街头外侧有章家巷、土地巷,沿河一侧皆见临水高墙,多为麻石垒砌,拔地数丈,每年汛期水位上涨,会一直淹到吊脚楼,如今还能看见道道水痕,‘江南吊脚楼’之美誉就是由此而来”,古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街头外侧有徐会兰巷、江东巷,中街内侧有芮家巷,均为老街横连,通往沈公圩内,也可通向沿河水运埠头。”
“土地巷是古镇中蕞长蕞宽的一条大巷子。”巷长120米,宽8米,采用大条石铺砌而成,是古街进入大河沿的重要巷道。巷头面对土地庙。土地庙香火旺盛,敬香者络绎不绝,庙内烟缕缭绕。巷头旁边有一家糍粑店,店主外号“老安昌”,江北人,油炸的糍粑一大二厚,味香可口,食客不断。店内油香四溢,常与土地庙飘出的香气混合串味。有人戏说“土地庙内香缭绕,难盖庙外糍粑香”。向下走行至巷尾,便是古镇著名的“海关”“关门口”原址所在处。
古镇建设有向圩内扩展之势。“法制路”,长约50米,宽约5米,拦腰横穿老街道,东到河沿,西至圩内,与老街交叉处为“十字街”,上架设水泥旱桥连通老街,旱桥高于路面4米左右,人们可在旱桥下往来,也可由旱桥北侧的青石台阶下,步入老街。“民主路”,长200米,宽9米,在圩堤内侧,与老街向乎平行,上到粮站下至芮家巷口,横越“法制路”,是目前蕞宽阔的一条街,农副产品交易都聚集在此。每当东方露出鱼肚白,这条街就活跃起来,提篮、担筐、拉车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
老石板铺筑的街道蜿蜒曲折,古韵犹存,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对世人述说着曾经的故事。远在西汉时,此处乃是湖滩,杂草丛生,人烟寥寥,水患严重,俗称“草头湖”。因当地有一庵堂建造于此,人们称之为“茶庵”。明初,此处始建小集镇,因其坐落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该镇几经战乱,几度兴废,依然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韵味。
书画创作又为西河古镇注入了新的生命。从李振东画展、到曹伟才书法展、在到曹维祥画展以及朱明德速写展。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理事、画家朱明德先生,以古镇为家,创办了工作室,将西河古镇的徽式建筑、风土人情尽入笔下,如今,朱明德画室已成西河老街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中央电视台《2018春节戏曲晚会》也在西河古镇设立了分会场,西河“亮相”央视,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浓郁的年味与独特的地域文化。 西河古镇将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步伐,加快特色小镇申报和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充分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引进更多新业态,推动西河古镇文旅紧密融合,擦亮西河名片,助推乡村振兴。
传统古镇,如何闯出一条当代文化之路?西河古镇在业内规划上做足了“文章”。记者在西河古镇规划上看到,这个600多年的古镇将着重提升古镇产业特色,制定了鼓励民宿和农家乐发展的相关意见,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古镇经济,将古镇打造成文创特色小镇、摄影集聚地、影视基地、写生基地,吸引大批艺术家、创客和创业者投资兴业。
“西河古镇于2014年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政府还编制了《西河老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西河古镇旅游业态策划》,对西河进行保护性开发,改善基础设施,打造全域旅游”,古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省级公路湾西路的开通,更是将镇域内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串联起和平森林公园、珩琅山、怡龙生态园等绝美景色和人文景观,这些景点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芜湖市乃至周边地区游客竞相追逐的新热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