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纪要产业园区招商即运营运营即招商
※全文约3500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2023年7月5日,由亿翰智库主办的以“夏鸣”为主题的“2023Q2亿翰大讲堂·产业园区策略会”成功落幕。
我们邀请了福建省产业园区联盟秘书长李沈华、武汉大学长三角中心科创载体发展高级顾问魏茜两位嘉宾出席,从园区运营实操者角度出发,与我们探讨产业园区未来的N种可能。
Q1: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下疫情开放之后市场情况与市场背后的影响因素的感知,以及未来产业园区的拿地招商市场会怎么走?
魏茜武汉大学长三角中心科创载体发展高级顾问:
与去年相比,同行业的拿地机会显著减少。可以说,拿地的难度明显增加了。
问题在于政府对产业地产商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企业的投资协议要求中明确要达到一定的税收和产值,以及吸引500强企业等。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些新的土地供应方式,例如先租后让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从政府那里获得土地。
在当前情况下,虽然政府招商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招商落地仍然存在一定困难,背后折射出整体经济大环境尚不明朗,致使许多企业对投资持观望状态。除了加大对已经布局的城市的支持和投资外,都在减少新拓。
李沈华福建省产业园区联盟秘书长:
随着中美脱钩的加剧,一方面内需持续萎缩,甚至出现通缩迹象;另一方面,外贸也表现低迷,对于外贸导向的沿海企业来说冲击很大。因此,2022年福建市场特别低迷。
为了能够快速售出厂房,一些竞争对手甚至给出了非常低到难以接受的价格,以求换取市场份额。
在2021年到2022年期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些关于园区开发的相关政策,其中限制性条款远远多于扶持性条款,导致整个市场存量的挤压和政策的抬高,使开发商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主要是由于去年市场表现低迷,一方面难以获得土地,另一方面销售也不利。
我了解到,近年来郑州和河南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有一些大项目落地,比如比亚迪(002594)、上汽等,尽管园区存量较多,但总体来说,在相对宽松的准入政策下,仍然能够继续发展。还有安徽、阜阳、亳州等城市,园区的准入门槛非常高,自持比例动辄达到30-40%,这超出了我的预料。
没有哪个区域是无法做到或无法应对的,只有政策和准入无法实现的情况。
Q2:园区运营商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具备这样的一个竞争优势?
李沈华福建省产业园区联盟秘书长:
在我看来,园区运营商的未来方向可能需要改变其传统地产开发公司的心态。
许多园区开发企业仍然沿用传统地产公司的组织架构、战略规划设计和对外心态。因此,园区运营商未来的方向应该是放低自身的姿态,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服务。
企业或个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资源和流量,通过合理的交易和合作模式设计充分整合资源和促进合作,使资源方能够发挥其能力的同时,也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因此,我认为未来成功的园区运营商应具备战略思维、共享精神和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的企业可能更容易生存下来,无论是在开发还是服务方面。无论在哪个领域,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都将成为园区运营的主流模式。
头部个是比较强的战略建构能力,第二是链接资源以及有效的利用资源的能力,还有就是要比较勤快,要时不时的跑腿喝酒,什么应酬都得要有。
但总体来说,未来肯定不会是一个唱独角戏的时代,园区板块也不会只是开发商拿地后自己单独完成一切。
魏茜武汉大学长三角中心科创载体发展高级顾问:
我认为对于园区运营商来说,核心在于做好一件事情。
如果你在某个地方扎根,拥有多个项目和强大的团队以及丰富的资源整合能力,为自己的项目赋予能量;如果你只在一个地方做一个项目,作为大型运营商,你必须进行重点布局;但如果我只做一个项目,从各个方面来看,成本不划算。在资管方面,租金稳定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能够维持三年的良好收益率。
要把运营做好,需要有耐心,要深入细节,因为每个园区的客户都不一样,可能工厂园区蕞关心的是员工安全和用餐问题。
Q3:如何看待品牌运营商集体转向轻资产?
魏茜武汉大学长三角中心科创载体发展高级顾问:
每个公司选择一条路线都有其基因。品牌运营商不得不转向轻资产,因为他们需要控制风险,但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增长。
例如,上市公司需要有良好的业绩和财报,他们需要不断在市场上扩张。虽然他们可能没有新的动作,但通过轻资产模式,他们可以与政府在某个地方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轻资产模式的门槛相对较低,也很容易进入,但也很难做到。
然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前两年进展较慢,随着REITs今年大量推出,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已经完成了退出,现在逐渐是民营企业的轮番登场。
因此,我认为轻资产肯定是未来的一个很好的方向,但要想做好它,就必须真正了解你要为哪种类型的园区提供服务,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抓住这一点。
李沈华福建省产业园区联盟秘书长:
品牌运营商转向轻资产,我认为有两种情况。
首先是自发的、主动的基于自身体系的输出,甚至有些企业的起点就是轻资产,因为他们具备相关能力。从狭义上来说,轻资产实质上是一种专业能力和服务的输出。
另一种情况是对市场变化的应激反应。面对市场的变化,例如开发企业无法获得土地,但又不愿解散团队,恰好碰到一些轻资产业务的机会。这种转向是通过摸索实践逐渐形成的。
总的来说,轻资产是一条宽进严出的赛道。它的宽在于相对于重资产项目,资金门槛较低,对企业来说意味着金融风险较低。然而,在专业能力输出和资源整合能力的考验方面,它比重资产项目更为严格。实际上,很多寻求轻资产合作的项目本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才会寻找轻资产服务提供商来解决这些问题。
Q4:传统开发模式还能维持几年?如何看待投拓的困境?
李沈华福建省产业园区联盟秘书长:
对于传统开发模式的量化描述,我认为在未来几年可能需要分区域来考虑,因为产业地产的传统模式在不同区域存在极大差异。
甚至在一个省内,省会城市或二线城市与下属的三四线城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
传统开发模式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无法一概而论能够维持多少年。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模式整体上已经进入了中后期,接近尾声。
关于招商地方拿不到地,拿不到地的地方招不到商,找到的项目过不了会。这是一个魔咒和悖论,这些问题都是基于传统产业立场的逻辑。然而,如果能够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比如拥有特别强大的志愿者和招商能力,或者在成本控制方面具备独到的精细算法,也并非无法突破这个魔咒。
行业变革之后,死守原来的逻辑只会使道路变得越来越窄。
我认为,一方面整个市场环境确实在变化,但另一方面,作为开发商也需要审视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包括管理、战略、专业能力或资源储备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另外,还需要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新的路径可以选择,是否可以创造一些具有创举性的方法。
魏茜武汉大学长三角中心科创载体发展高级顾问:
对于传统的地产开发模式能够持续多久,我认为这取决于不同的区域。
传统的开发模式,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资源、获得适当的项目,并且能够控制成本且市场接受,仍然有发展空间,但是对企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对于投拓所面临的困境,我认为投拓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率很低的事情。
不是说拿不到地,而是取决于你与谁合作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拿地。为什么拿到地后却不容易招商呢?这肯定是在投拓过程中你所做的取舍。
我们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持续观望,或者看看周围是否有好的机会。关于过不了会的问题,业内大家的投资标准,其实不太一样。如果你要进入一个新的城市,那么投资风险就非常高。
我的经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有时可能是因为项目不够好,机会不够好,但是兜兜转转再过一年两年,可能它又变成一个好的机会。
Q5:如何看待新环境下的园区招商,如何高效的获取有效资源?
李沈华福建省产业园区联盟秘书长:
在新环境下,园区招商本质上仍然是产业资源转移。
然而,尽管都是产业转移,新环境下的产业转移可能具有几个特点。
首先,产业定位可能需要更加精细化。地方政府或园区管理单位对园区的准入条件有了更具体的要求,包括产业类别、企业水平和纳税方面的要求。
其次,尽管整体环境可能让人感到悲观,但仍存在一些风口行业处于持续增长阶段。因此,在目前阶段,园区在产业定位方面可能需要适度瞄准那些处于上升周期、有增量且有前景的产业。
蕞后在产业研究和判断方面,需要强调自己的识别能力,培养独到的视角和识别能力,进入实体园区的企业必然有真实的企业形态和实际需求。
如何高效获取有效资源涉及到招商的渠道和路径。
首先,获取有效资源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往往不是一件高效的事情。
获取有效资源的关键是要建立资源网络,而不是逐一扩大资源库的个别点对点连接。通过整合产业资源,设计合作模式,让对方让步并将其资源消化为自己所用,这是一种高效获取资源的路径。当然,持续获取资源才是根本所在。
Q6:如何理解产业运营服务?其实质内容包括哪些?边界在哪里?
魏茜武汉大学长三角中心科创载体发展高级顾问:
一个行业前辈曾经告诉我招商即运营,运营即招商。
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意思是招商做好有助于运营,运营做好有助于招商。然而,实际上的逻辑在于将产业园区视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一个持续生长的生态系统。
产业园区的生态系统涉及许多关键利益相关者,包括领导层、运营方、入驻企业、商家服务提供商和企业员工。核心运营内容包括基本的物业服务和资产管理,以及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要素和员工生活服务。
园区已经超越了传统概念,不仅仅是工作场所,而是一个满足各种需求的地方,包括消费、娱乐和商务需求。此外,针对更大规模的园区,可能还需要提供投资、孵化、知识产权和政策申报等高端产业服务。
我一直认为园区运营应该充当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但既然我们要做桥梁,就不能代替政府去管理园区,也不能代替企业去做他们的事情。这是唯一的边界。
【宏观经济】园区供需分析(工业篇) 工业生产环比改善,工业企业利润延续恢复态势
【产业研究】国内半导体产业园区及行业重点企业盘点
【行业研究】“物流+工业”,产业地产又一创新产品来了!
【企业研究】这是近三年表现蕞好的产业园区运营商!
【园区案例】华为连租三栋,天安云谷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产业大数据】用数据 看园区——首款园区视角产业大数据平台“PDS 园区产业通”开放试用申请!
【工业用地市场】中南高科联手增城产投拿地,传化集团钱湾生物港二期项目摘地—4月国内工业用地拿地中标汇总
【土地招商】华为云芜湖拿地229亩,国药集团斥资9876万元上海浦东拿地——2023年4月全国城市产业招商动态监测(土地版)
【定期报告】招商周刊 产业地产动态月报 月度品牌指数
【圈层活动】产业园区资源生态交流会(浙江站)于杭州顺利举办!
【线上论坛】实录集锦 园区规划与产品设计系列论坛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