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落户合肥市蜀山区
10月25日上午,首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大气联防联控协商会暨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揭牌仪式在合肥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会上,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正式落户合肥市蜀山区。
近年来,合肥市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焦能源、信息、健康、环境四大领域,推动科技创新。蜀山区顺势而为,抢抓环境领域发展机遇,推进环境产业快速发展,致力打造“中国环境谷”。
目前,蜀山区已基本形成“环保技术研发—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环境领域上下游规模以上企业65家,今年1~9月,全区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8亿元,占战新产业比重达45%。环境产业成为该区绿色发展的主阵地。
去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6年,上海松江区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目前,G60科创走廊已经包含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将在深化产业集群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品牌园区深度合作和产融结合、推广科创走廊“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等方面发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
G60科创走廊建设是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先行探索和主要载体,有利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由东向西、由北向南沿走廊梯次拓展,科创驱动和制度驱动的“双轮驱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优势的形成。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合肥、对蜀山区都是新机遇。蜀山区进一步发挥区位、科教资源等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利用G60科创走廊平台,加大招商力度,广泛开展推介活动,打造“中国环境谷”品牌。
2019年6月,“合肥环境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被省发改委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库头部批入库项目。8月,中科环境公司联合宝龙环保、宾肯电气、中科天达等企业申报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目前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和现场核验。9月份,省发改委将“蜀山环境产业基地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
“下一步,蜀山区将推进环境产业规划出台,建立数据库,制定环境产业链生态图,扶持重点企业,筹备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联盟,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产、学、研、用’合作,积极与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权威机构合作,促进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蜀山区发改委主任邓杰义介绍。
环境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和支持,为统筹推进产业发展,蜀山区2018年出台《蜀山区加快环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该区建设“151”环境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体系,即1个“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环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重点是大气、水、湖泊、农田土壤、烟气污染监测及治理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环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出台《促进环境产业发展政策》,从房屋租赁补贴、企业研发投入补贴等12大项,为环保企业提供一系列帮扶,并且设立6600万元环境产业专项基金,助推企业发展。
据了解,去年中水三立公司在研发河长信息管理系统时,急需资金800万元。蜀山区城投金鼎担保公司对项目进行详细了解和实地考察,并经过该区科技局审核后,为其量身定制了资金服务方案,一次性为其办理贷款500万元,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2017年底,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安徽省发改委等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单位及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也是我国大气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落地蜀山区以来,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装备,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拥有独一无二的国家级科研基地,蜀山区还积极成立平台公司。今年8月,蜀山区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市产投集团共同签订协议开展合作共建,助力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发展。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产业化平台,主要转化实验室的蕞新研发成果。
蜀山区还将蜀山电商园四期A楼定位为“环境科技大厦”,重点引进环境产业相关企业。目前已经引进安徽中科智慧环境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湖南力合)等19家环境类企业。蜀山经开区300亩成熟工业(科研)用地,拟引进环境监测等环境高技术服务类企业。运河新城内预留1300亩成熟工业用地,拟引进高端环保设备制造类企业。
下一步,蜀山区将进一步优化环境产业创新发展环境,逐步形成环境产业集聚和应用特色优势,打造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环境产业高地和国际一流的环境产业集群。力争到2022年,全区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2025年达到100亿元。
厚植环境产业发展沃土,在政策红利的激发下,高端平台的引领下,一大批高科技含量的环保企业纷纷落户蜀山,推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距离科学岛不远的蜀山经济开发区是蜀山区环境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这些企业一方面加大技术投入,开展科研攻关,一方面将创新成果化为产品,逐渐发展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创立于1997年的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环保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通过水联网水务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国家水安全、水生态提供保障。比如,其运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闸控管理平台可以监测水位、提供相关数据报警。目前,该公司已拥有50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近年来,公司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新产品认定,先后荣获30余项国家和省级自主创新产品,20多项科技成果荣获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国家火炬计划等。
安徽宾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环保“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一直致力于室内空气净化,参与组建了大气环境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众多重点项目和知名企业的专用空气品质智造服务商。在宾肯电气的客户名单上,写着很多重量级的名字,不仅有北京“一带一路峰会”主会场、APEC会议中心、亚投行总部办公楼、人民日报社等重点项目,还有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总部。而百度、谷歌、搜狐、滴滴、大众等知名企业,以及合肥地铁、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交通设施,都将室内空气净化的重任,放心地交给了宾肯电气。
2017年,宾肯电气还牵头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室内公共场所空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据了解,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由企业牵头,负责项目的整体组织、团队组建和课题研究,并不多见,这也充分证明了宾肯电气的科研实力。该企业目前已经设立了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参与或主导了2项国标、1项行标、4项行业团体标准、6项企业标准等标准制定,拥有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60余件。
一项项行业领先的关键技术“走出深闺”转化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全国市场站稳“脚跟”的同时,也不断擦亮“中国环境谷”金字招牌。
“目前,蜀山区拥有以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宝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宾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的环境领域上下游规模以上企业65家,其中环保设备生产、系统集成等核心企业21家,环保技术研发及环保产品开发企业20家,环境检测、环境治理、环保工程施工及运维服务等企业24家。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18年实现产值21亿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蜀山区发改委主任邓杰义介绍。
汇聚了国家级的技术基地和大量高科技的环保企业,一项项基于环保的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管理创新也让蜀山区自身成为环保产业的模范生、排头兵,率先试点走在前沿、引领时代的绿色产品。
地上是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园,地下是持续运转的污水处理设备。位于蜀山区北部的合肥市清溪净水厂,是安徽省首座全地埋花园式大型城市污水厂,作为南淝河和十五里河流域治理的“前哨”,清溪净水厂承担着“源头活水”的重要角色,也是蜀山布局环保产业、推动研发应用的一处缩影。
这座于2017年底建成投用的净水厂,设计处理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采用全地埋式设计,解决了传统地面污水处理厂产生噪音、臭气等影响周边居民的“顽疾”,且与同规模污水处理厂相比,节约了三分之二的土地。而在工艺方面,清溪净水厂也提高了出水标准,让出水达到了“类地表Ⅳ类水标准”,可以用来绿化灌溉,同时源源不断地为合肥母亲河南淝河进行“补给”。清溪净水厂生产部经理王先生告诉笔者,从2017年运行以来,每天会有十几万吨水经过处理后汇入南淝河的上游,帮助南淝河水质从五类水提升到四类水。
清溪净水厂的建成投用,也带动了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推广。笔者了解到,目前合肥其他区域的很多在建污水处理厂,也开始使用全地埋的模式,从而减少传统污水处理厂存在的噪音、臭气的影响。
近日,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的“工业园区有害气体光学监测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了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该系统能全方位监测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一旦发现泄漏超过阈值立即发出警报,保障工业园区安全生产。使用该系统产品能建立工业园区“安全屏障”,近年来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安装监测设备1300余套,为国家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据悉,国产化PM2.5监测技术设备也大部分来源于该实验室,国产化设备占据市场60%以上。“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每天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比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因子浓度监测,都有我们实验室的技术支持。”据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工程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大气细颗粒物激光雷达和大气能见度自动观测设备,也得到广泛应用。中国气象局也利用有关技术设备建设了覆盖全国的大气细颗粒物观测网,以及地面能见度自动化监测站网。
国家工程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大气能见度仪,率先应用于安徽省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全省31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沿线公里间距自动化监测,通过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开展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能见度监测预警,“以前使用国外进口产品,成本高达几十万元、后期维护不便。而我们自主研发的国产设备,大大降低了成本,一套不到10万元,可以布点加密到每5公里一个测量点。”该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这项科研成果试运行一年后,全省高速公路3人以上交通事故起数和人数均同比下降40%以上,在高速公路保安全、降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工程实验室利用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等监测设备,构建了我国首个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目前,在各省市开展的雾霾监测超级站建设中,来源于该实验室的激光雷达监测技术相关设备累计安装100余套,占我国环保系统目前总量的75%以上。
据介绍,国家工程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大气环境监测先进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大气污染形成机制研究、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该实验室将根据新出现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研发系列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设备、航天航空载荷,为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在抢抓环保产业发展机遇过程中,蜀山区高规格谋划、高标准引领、高水平推进,不仅有效缝合技术和产业“两张皮”,同时一步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壮大,为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创新驱动、绿色推动,全新的“中国环境谷”正酝酿着澎湃不息的绿色动能,跳动起前所未见的强大脉搏,为“魅力蜀山 首创之区”建设输送不竭动力!(查玮 刘晓朦 刘亚萍 季云冈 徐冠男)
10月25日上午,首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大气联防联控协商会暨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揭牌仪式在合肥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会上,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正式落户合肥市蜀山区。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