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梯登高、换道领跑:G60科创走廊如何擎动安徽力量?
一条以高速公路编号命名的“走廊”,犹如一条聚光带,将安徽三市和沪苏浙其他六座城市一一点亮。
G60科创走廊如今已成为了长三角一体化的代名词,亦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2016年G60科创走廊发展战略启动。短短两年,战略两度升级,经历了从1.0版到2.0版再到如今3.0升级版的“三级跳”。这个原先属于上海松江的区级发展战略扩大覆盖到长三角九城市,并且升级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以沪苏湖高铁建设为契机,G60科创走廊从“高速公路时代的2.0版”迈向了“高铁时代的3.0版”,成员城市也扩容到9个。也是从那时起,安徽省的合肥、芜湖、宣城三市一同成为了G60这个“科创朋友圈”的新“群友”。
近日,澎湃新闻()跟随安徽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喜迎党代会皖美这五年”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合肥、芜湖、宣城等地,见证G60科创走廊安徽段的建设成果,感受国家战略助推下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矩阵的步伐。
从上海张江到安徽合肥,长三角东、西两翼的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遥相呼应。作为新晋万亿俱乐部城市,创新已然成为合肥蕞鲜明的城市特征。成功培育的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多家“风口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庐州大地茁壮成长。合肥正以主角的姿态积极作为,为G60这个“科创朋友圈”增光添彩。
合肥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内部埋头科创与外部资源互通同样重要。谈到协作,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便是推动G60科创走廊区域产业协同合作的重要抓手。
2019年3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首个挂牌成立的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落户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G60科创走廊跨地域协同创新自此开启了新篇章。
同年10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正式落户合肥蜀山经开区。科创走廊的九座城市在此聚力打造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环境产业高地,建设“中国环境谷”。
合肥蜀山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国环境谷”以“G60环境产业示范园区”为引领,立足环境产业高端化、集成化发展,已集聚了环境领域重点企业145家。为用好合作园区这一平台,园区还对标长三角环境产业先发城市,取长补短,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招大引强,不断做优做全环境产业链。“2020年营收超百亿元,预计2021年全年营收可突破200亿元。”
今年,芜湖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王铭华被安徽省委组织部选派到上海市松江区科创发展办挂职。松江区科创发展办与G60联席办合署办公,作为成员城市的代表,王铭华也成为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金融商务组的一员。
“来到G60联席办,我就不仅仅是为芜湖做事,更多地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为九个成员城市服务。”王铭华告诉澎湃新闻,所谓“联席”并非仅仅是通过开会去形成一些备忘录和文件。G60联席办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来自不同城市的派驻干部被分配到五个不同的组。在这里,工作任务具体而细致,大家带着各自城市的需求和期待而来,共同为一体化探路。
“科创要围绕产业化,紧盯头部企业,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王铭华和来自其他城市的干部一起,一方面紧扣国家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努力围绕各自城市的发展所需寻找和嫁接相关要素。
今年3月,芜湖市在安徽全省率先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芜湖制造”迈向“芜湖智造”。
蓝图已然清晰。接下来,如何让传统企业建立对工业互联网的准确认知,从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成为了芜湖市有关部门思考的问题。
在G60联席办的组织下,今年4月,“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九城巡讲”首站便来到了芜湖,主办方邀请了来自海尔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针对芜湖的产业发展特点,分别以“工业互联网”、“汽车行业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主题,通过理论融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对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授课,帮助广大企业家提升工业互联网理论水平,加快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培训受到了当地企业管理者的欢迎和关注,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率先拥抱工业互联网浪潮。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围绕车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工业互联网,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的应用模式创新,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数字转型。
“江浙沪的干部抓落实的能力强,日常对接的优质要素非常丰富,视野也因此更加开阔。”在G60联席办挂职的经历让王铭华意识到,芜湖必须抢抓G60科创走廊的战略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6月,G60科创走廊头部次联席会议正式发布G60科创走廊3.0版,宣城正式跻身G60科创走廊高端“俱乐部”。
“入群”之初,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人们不禁发问:为何G60的“科创朋友圈”要带上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与其他成员存在不小差距的宣城?
然而作为长三角的几何中心,宣城是安徽唯一与苏浙两省交界的地级市,更是东部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经济辐射的必然通道,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发展,自然无法忽略这里。
10月中旬的一天,澎湃新闻记者走进了位于宣城经开区内的安徽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16年1月的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车辆、新能源船舶、5G储能基站的专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G60科创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2020年企业实现产值3.18亿元,今年前9个月产值已接近4亿。
“G60科创走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要素对接平台,企业可以很便捷地获得人才、资本、技术的支持。”安徽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云求告诉澎湃新闻,G60新能源产业联盟广泛联合上海、杭州等成员城市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创新,加快新能源领域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集聚。在技术攻坚、构建全产业链和技术、产业与应用交流平台等方面推出了多项举措。
2020年8月,G60科创走廊宣城(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大厦项目落户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
“研发孵化在上海,成果转化在宣城。”宣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传统要素单向流通的科创飞地模式,科创中心利用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既有产业链资源进行协同孵化、技术攻关,构建真正体现科创+产业一体化的跨区域合作新模式。
宣城市也以此为契机,积极融入G60九城市产业分工体系,努力做大共赢的蛋糕。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